期待凝血小精灵,助我做一颗快乐的“牛轧糖”|国际罕见病日
2023-02-05 20:37:07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被妈妈亲切叫作“牛轧糖”的血友病小朋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小名?来聆听妈妈的讲述吧。


愿你成为一颗快乐的“牛轧糖”

牛轧糖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跆拳道教室里练功的好朋友,他好想进去看一看,进去试一试。

 “我们身体里面缺少一种凝血小精灵,牛轧糖来找妈妈的时候太着急,装备没有带好,把小精灵给落下了,所以我们现在比较容易受伤。”妈妈安慰道。

“那是不是打针帮我补充了凝血小精灵,就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了呢?”妈妈点点头……


牛轧糖的烦恼

刚怀上宝宝的时候,妈妈感觉到胎儿反应特别快,闹腾起来如同哪吒,“牛轧糖”的名字涌上了妈妈心头。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刚降生的宝宝给家庭带来了“牛轧糖”般的甜蜜。

谁料好景不长,出生后不久,牛轧糖表现出了异样。当时“牛轧糖”还不会走路,脚踝关节却莫名出血,但是因为父母不了解病情,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休息了两天,等待孩子自行好转。

直到一次,牛轧糖腹泻,在医院做常规抽血检查,针扎的地方血一直不能止住,形成了很大的一片血肿,父母才有了不祥的预感,决定带牛轧糖去大医院诊断。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查,在牛轧糖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得到了一个陌生的名词——血友病。

“很难接受,就觉得为什么自己的孩子遇到这种罕见病的情况?”谈起确诊的经过,妈妈难掩崩溃的心情。好在照顾好孩子的本能,让妈妈悲伤的同时保持了一份理智。

她一边去网上收集血友病相关信息,一边向在医院确诊的时候遇到的病友请教,很迅速地了解了血友病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大概知道这个病的严重程度、日常照料的注意事项。

“这个病是一种终身需要很注意,需要照顾的一个病……当时心情就是这种病,我们好像心一辈子都要贴在嗓子眼这里,永远不能安心的那种。”残酷的现实面前,妈妈选择了坚强。在家人精心的照料下,牛轧糖踏上了就医之路。

图片


“妈妈打针吧,我肯定不动”

牛轧糖刚确诊的时候,用过一些常规的凝血因子治疗。不幸的是牛轧糖带有抑制物,治疗效果并不好,有很多次发生自发出血。可能只是轻轻的,牵着手走路拽一下就出血;不小心摔跤更会引发连续的出血,仅左胳膊的肘关节就有过连续三四次出血。出血多了,恢复效果就不好,就更容易出血,形成恶性循环。

牛轧糖妈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入一些血友病病友群,积极结识年龄更大、用药经验丰富的病友,和他们交流治疗信息;关注各大医院血液科的公众号,学习其中定期推送的一些国际药品和相关知识。通过自学,牛轧糖妈妈关注到一些更前沿的治疗药物,如今已经坚持给孩子用药两年多。

疫情以来,牛轧糖妈妈都是自己给宝宝注射药物:“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很紧张,针拿手上的时候,真的两个手抖得不行。”

牛轧糖不忍心看到妈妈害怕的样子,常常反过来安慰妈妈:“妈妈没关系,你给我打针我保证不动,我配合你。”一席话让妈妈温暖又辛酸。哪个孩子不怕疼?哪个孩子不怕打针?但牛轧糖在妈妈面前,展示的是坚强的一面。

令人欣慰的是,在妈妈精心的照顾和治疗下,牛轧糖的身体越来越好。定期随诊中,没有再出现自发出血的现象。半衰期的增长,意味着打针间隔变长次数变少,也让孩子不要再抗拒害怕治疗。

“我们就觉得,一个病没有药可治,咱就认命,但有药用不起,真是一种无奈。”妈妈难掩心中的无奈。如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牛轧糖就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去跑去跳;反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病情恶化,甚至坐上轮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批优惠政策逐渐落地,一些地区用药条件大为改善,让牛轧糖一家看到了盼头,妈妈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疗效好的药进入医院、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家庭支付负担,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回归普通生活,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校园生活,体会成长的快乐。

图片


“孩子充实开心就好”

“在没有确诊之前,我本来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的。”望子成龙是每个母亲共同的愿望,但患病之后,妈妈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跟其他小朋友比,孩子童年有太多遗憾,所以希望他长大以后,首先不会因为自己病,心理上有什么问题,能够做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人。自己可以充实快乐、能够感觉到开心就好。”

牛轧糖从小喜欢三星堆、兵马俑,妈妈就经常带他到处转一转;在幼儿园里,只要身体情况允许,妈妈鼓励牛轧糖多尝试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希望不被身体健康的这些正常人另眼相待。”妈妈尽最大可能,给牛轧糖创造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毋庸讳言,疾病会给他今后的求学、就业、成家等带来一系列的考验,但相信,牛轧糖会带着微笑,活出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图片


撰稿/张皓宇、徐辰杰

编辑/张皓宇

本文版权为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所有,转载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