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的到来,让一位位病友格外珍视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今天的主人公,在重新找回生活的美好平静后,有着更多心愿要去实现。
时光不歇,行动不止
2021年电影《了不起的老爸》,主人公患有脱髓鞘疾病,老爸要求视力正常的他,练习蒙着眼睛走路、弹钢琴。
上映时,成都一家影厅里,有一位川妹子微笑着看完全片,不知不觉已经湿了面颊。
她也曾闭着眼睛走盲道,让4岁的儿子牵着自己,教他怎么给妈妈指引方向……
她叫小浅,患有视神经脊髓炎(NMO),如今右眼失明,左眼尚有视力。当然,如果只是和她聊天,在那爽朗的笑声里,你丝毫察觉不到病痛曾带给她的折磨。在创立了NMO成都之家后,她的生活重新忙碌起来。
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身体与人生
2016年末,小浅突然发病。此前她的人生一帆风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一直被包裹在一个很有爱的环境里。”
她是四川达州人,大学学习播音主持,毕业后在四川电视台做记者,还曾带领团队在大学生创业比赛中得过一等奖;和老公是高中同学,在大学毕业后甜蜜地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又在2016年成为了幸福的妈妈。
曾是一名记者的小浅
而就在宝宝刚刚出生,还来不及品味这份喜悦,身体就发来了一连串异常的信号。
起初是严重的呕吐,被诊断为“反流性胃食管炎”,第二个月开始不停地打嗝,吃了胃药,并没有作用。到了第三个月,更危险的症状到来了:“我当时正在开车,忽然发现,右边来往的车辆看不见了!”
右眼突如其来的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让小浅理所当然地去了眼科,又被诊断为哺乳期视神经炎,医生让她口服激素,说停止哺乳就会慢慢好的。然而右眼的情况越来越恶化,竟没有了光感,几近失明。
此前,小浅的身体特别健康,从来没有和医院打过交道。身体的种种变故,频繁去医院,让她觉得都不认识自己了。
“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人的身体与人生,”回忆起那段求医经历,她对自己的懵懂、遭遇的连续误诊痛心不已,“如果不是误诊,我的右眼或许能保住,结果,成了终生遗憾。”
最终,在2017年2月,小浅在北京的医院里得到了确诊,视神经脊髓炎。她进行了激素冲击、血浆置换等治疗,病情控制住了,可惜右眼并没有好转。
她这才明白,呕吐、持续打嗝、视野缺损,都是视神经脊髓炎发病的典型症状。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急性期和缓解期,除上述症状外,急性期发病还包括肢体疼痛、全身无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失明、瘫痪,在缓解期,也要注意用药、科学康复,防范复发。
天性乐观的川妹子小浅,出院后没有特别失落,“至少我还有一只眼睛嘛。”医生叮嘱她,她使用的治疗方案需要定期监测B细胞,一旦升高,千万要重视,注意服用相关药物,小心复发。
如今,小浅只能感慨当时的自己傻得可爱,过于小瞧了“复发”这两个字。
那时她还以为,再怎么样也只是右眼发病,反正已经看不见了,再差还能差到哪儿去?几个月后,B细胞突然升高,接近了警戒线,她没有服药或进行治疗,很快就遭到了“惩罚”。
被疾病连续“教育”之后
2017年9月,小浅的左眼突然开始疼痛,视力下降,和右眼相似的一系列症状,把她吓坏了,左眼可千万不能失明啊!
她赶紧去医院用激素,还好,恢复了视力。但她对NMO的严重性,依然没有足够重视,觉得发病后及时治疗就好。
此时小浅最苦恼的,是服用激素后体形变胖、脸上多了不少痘痘,一心想的是怎么减肥、怎么消脸上的痘痘……
直到2018年下半年,小浅又一次发现视野缺损,再次用激素保持住了身体状态,这才让她对疾病有了清醒的认知:原来这个家伙如此顽固,随时可能发作,频繁复发,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失明、残障,不再大意了!
小浅对疾病日益重视,一旦视力、肢体有任何异常,就赶紧到医院治疗;此外,她也为万一可能到来的意外做起了准备,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她会在夜晚关上灯,练习从卧室摸索着走到各个房间;
她会把家里的每一样物品归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方便自己闭着眼睛也能拿取;
她也尝试让儿子了解妈妈遭遇的困境,让4岁的他学会给妈妈指引方向、记住紧急联系人、掌握如何向他人说清妈妈的身体状况。
有一天晚上准备睡觉时,小浅突然发现双腿有些无力,老公偏偏不在家,她担心病情突然严重,把儿子叫到身边,耐心地告诉他:如果第二天妈妈起不来床,你要如何自己打开门锁,去找哪一位邻居,怎么向对方描述妈妈的状态,需要送到哪一家医院……儿子并不害怕,乖乖地记住了一切,幸好,第二天平平安安,这些都用不上。
小浅的言传身教,让儿子成了一位贴心的小暖男。他会告诉爸爸,晚上不要熬夜、发出声响,打扰妈妈休息,一定要让妈妈睡好;爷爷奶奶来家里帮忙,晚餐时,他还会叮嘱道:“别让妈妈吃太多米饭,她血糖有点高。”小小年纪的他,也许还不知道“血糖”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俨然已是一名称职的“家庭医生”啦!
疾病的到来,对小浅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身边的爱与温暖从未缺席,让她患病后有着从容面对的强大内心,正如老公对她的温存劝慰:“这病就像一头牛,咱别跟它较劲,放轻松,别焦虑!”
而调整好心态后,直面NMO,她发现,仅仅守护好自己,并不足够。
给时光以生命,为病友积极奔走
自从2017年确诊后,小浅逐渐发现,从整体上看,本地医院对NMO的认知与治疗方案,与北京、上海相比,客观上有一定差距。特别在疾病的缓解期,一旦怀疑有发作征兆,病友常常不得不去北京进行门诊治疗,才能用上最新的免疫调节药物。
说到病友,小浅就会想起让自己非常痛心的一幕。
那是在北京住院时认识的老乡,一位四川农村的姐姐,她每次用药都得来北京,已经坚持了两年,身体状况非常好,病情没有复发过。
但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经济负担和消耗的精力实在不小,她和老公两人每次都是坐最便宜的硬座,光来回路费就1000多,加之药费、在北京的其他开销,让这个家庭难以为继。往返北京两年后,也许觉得身体康复得还好,这位姐姐就没有再用药。
后来,小浅听说她突然病重,去到她家里探望。“我完全不敢相信那是她,”眼前的姐姐只能躺在床上,双目失明,四肢无力,无法行走,“如果她不是用药那么麻烦的话,或许就不会断药,也不会让疾病恶化到这个地步。”
这一幕在小浅心中久久难以磨灭,成了她为病友积极奔走的最大动力。她与本地的一些神经科医生成为了朋友,经常与医生探讨疾病最新的诊疗资讯,提出自己的建议。
让小浅欣慰的是,近些年来,曾经只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用的一些药物,落地到一家家本地医院;像血浆置换这种治疗方案,部分没有开展过的医院也开始尝试,病友要治疗可选择的医院在不断增多。
不知不觉中,小浅成了成都地区病友的联系人,有外地病友来求医,她会告诉伙伴,你去哪家医院床位比较宽松,能够尽快住上院、用上药。
有位病友等一家大医院,排床位就要等1个多月,她一看检查指标,B细胞非常高,随时有复发的危险,赶紧劝对方不要等,去有床位能马上用药的医院:“药都是一样的,关键要及时用!”
不过,那些年的她并没有想太多,没有规划还可以为大家做点什么。2020年末,她参加了病痛挑战基金会脱髓鞘项目组主办的一期病友骨干培训营。第一次接触到全国数十位脱髓鞘疾病病友,第一次了解到各地脱髓鞘组织所付出的努力,她大受触动。
当时,广州的一位医生应邀来给营员讲课,那种台上台下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美好气氛,让小浅在感动和欣羡中,看到了奋斗的目标。她立刻想到,促成这种和谐温暖的医患关系,我能在成都做点什么呢?
小浅的想法得到了许多伙伴的鼓励。她创立了NMO成都之家,先和四川的病友骨干开了个会,梳理一下本地病友的需求,大家的心愿有很多:用药更方便、治疗更方便、药费纳入医保、提升生活质量……但最基本的,是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尚有不足。
“比如医生跟病友说我们这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的病友就以为是大家经常说的‘免疫力不强’,总想怎么增强免疫力,吃一些保健品,花了不少钱,其实什么用也没有。”小浅有时看着群里病友交流的一些“偏方”,有的甚至看个短视频就轻信“神医”,眼睁睁看大家跳进“坑”里,十分着急,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
小浅开了公众号,希望先从科普内容做起:“科普的文章有很多,但如果你对一位没有医学背景的病友讲‘脱髓鞘’这样的字眼,他可能很难明白,”媒体人出身的小浅,此时专业背景起了作用,“可以用一些比喻啊,给病友们讲清楚病因病理、注意事项,说得通俗易懂一些。”
她把经历急性期和缓解期的身体比作火山,让大家感受随时爆发的危险性;她和伙伴们邀请一位位病友讲述相伴病痛的人生,鼓励大家树立走向康复的信心;NMO成都之家开展了医患交流活动、病友聚会等,让更多医生成为病友的暖心伙伴。
她期盼着,能够有更多病友掌握科学的诊疗知识,保障体系能够不断完善,让大家病有所医、药有所保。
小浅喜欢一句格言,“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一场大病改变了她的事业轨迹,但没有夺走她的幸福人生。
小浅相信,只要怀抱爱与希望,努力行动,过好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平凡的时光,也可以折射出生命的千百色彩,绚丽多姿。
撰稿/张皓宇
编辑/张皓宇
本文版权为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所有,转载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