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饺子的冬至
2024-03-20 15:41:47

图片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提到冬至,大家最容易联想到的一定是“吃饺子”吧,但有一群人如果想要吃顿饺子,是要经过严格的精打细算。首先,包饺子的皮就需要使用特殊加工的淀粉来制作,而淀粉制品没有劲道,很容易裂开,需要不停地练习才能做成功。其次,馅料的部分即使是素菜也需要仔细称量,更别说是肉蛋了,只能稍微放点肥肉增加饺子的风味。也不能多放,因为蛋白质一旦超量,就会对他们的脑神经造成损伤。

这是一群罹患罕见遗传代谢类疾病的朋友,他们吃的每顿饭就跟做科学实验一样,严格称量,严格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超标,少了不抗饿!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故事主人公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赞



01

以为是诈骗,挂了医院打来的救命电话


 

希希出生21天时,陈姐接到医院的电话,说根据新生儿足跟血筛查,怀疑希希患有苯丙酮尿症(PKU),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有智力落后和死亡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复查。陈姐第一反应这是个诈骗电话,立马挂了。

好在医院再次打电话来,进一步表明身份,希望家长重视这件事,还给陈姐发来一些苯丙酮尿症的资料。同时,一家人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到PKU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患者无法代谢饮食中的苯丙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在体内积聚,进而引起神经系统损伤。这些天书一样的文字,陈姐越看越害怕,和丈夫连夜带着孩子去西安、上海等医院检查。

来来回回将近半月。这期间,陈姐算过命、求过神、也拜过佛,许愿能听到不一样的回答。但天不遂人愿,陈姐还是接到了确诊的通知。医生安慰她,希希的病情不算严重,发现也及时,只要把饮食控制好,孩子会健康长大的。“但是从现在开始,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所有日常的东西包括我们平常吃的米面、肉类、蛋类、豆类都不能给孩子吃。”

这个心理准备陈姐做了很久。她不相信,跑了很多家医院,希望推翻这个结论。有一次去算命,对方说这个孩子前世是你的恩人,是来找你报答他的。那一刻,陈姐想,可能真是命中注定,老天选中了我,就是因为我比其他的妈妈更有能力和耐性,可以把孩子健康地抚养长大。


02

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家里不断上演



生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在希希3岁前,赚钱是陈姐的首要目标,她经营着两家幼儿园,把希希交给一位保姆和一位会做特食的护士。不料希希3岁时,发生了一场车祸,被车拖了两三百米,所幸当时是冬天,衣服穿得厚,孩子只是受了一些皮外伤。但陈姐一下子觉得陪着孩子长大比什么都重要。于是她关了幼儿园,专心照顾孩子。


图片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原本不会做饭的陈姐开始学做特食。一日三餐都需要拿秤去量,不光是特医奶粉,还有蔬菜和水果都要精确到克数。陈姐还买了特殊的米和面,特食面粉很难和成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浪费,做不好就成一团浆糊,新手通常2斤面粉才能做出一碗可食用的面食,而且吃起来没有嚼劲,黏糊糊的。低蛋白米饭更是难吃,就像嚼塑料纸一样。虽然陈姐变着花样单独给希希做他自己的特殊饮食,想办法让他吃得高兴点。但一到小学,看着周围的同学在校园里吃各式各样的零食,希希还是产生了激烈的反抗。

“你为什么不让我吃这些东西?为什么我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能吃,就我不可以!你是坏妈妈!

这些问题铺天盖地地朝陈姐抛来,但所有的解释对孩子来说都很苍白无力。一开始,陈姐会告诉他,因为你生来就不一样,就像奥特曼和超人一样,生来比别人厉害很多,所以生活方式也会不一样。后来这些话也不管用了,希希和家里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会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偷东西吃、捡地上的东西吃,有次甚至从冰箱里拿了一块生肉,在枕头下捂化,偷偷吃下去。

陈姐害怕极了,她哭过、骂过,也动手打过,甚至押着孩子坐在电脑前,给他播放所有关于苯丙酮尿症的视频,里面有个孩子因为疏于治疗而智力退化。“如果你再偷吃就会变成这样,你还会死,你死了我就解脱了。”这句话一出口,陈姐就后悔了。

“斗智斗勇”是陈姐对这个阶段的轻松版总结。随着希希长大,他也慢慢理解自己不能乱吃东西这件事,也会在争吵后主动给陈姐道歉。


03

同学笑话他连梅菜扣肉都不知道怎么吃



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出个远门都很不方便!甚至影响到了他交朋友,“融不进圈子”,这是希希对陈姐常说的话。

因为担心孩子偷吃,陈姐也不放心让希希出去玩太久。有次希希特别想去参加一位同学的生日会,再三和陈姐承诺不会乱吃东西。得到妈妈的许可后,希希特别高兴,但聚会中途,陈姐就收到了希希的电话,让妈妈接自己回家。

希希和陈姐讲起聚会上的事情。原来同学们都在谈论菜的味道,说吃虾需要剥虾壳、去虾线,但希希什么都不知道,没吃过虾的他只能愣愣地听着。他的筷子伸向了他为数不多可以吃的食物——梅菜扣肉里的肥肉,但同学又笑话他连梅菜扣肉都不知道怎么吃,教他要夹着馍吃,不然会腻。在同学们分享蛋糕时,他也努力忍住内心的渴望,只是在一块奶油掉在桌子上时,他还是没忍住偷偷拿手指刮了一点送进嘴里。但这也被同学发现了,笑他捡东西吃。


图片


不光孩子自卑,陈姐也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和朋友联系。但她想自己必须先得做一个优秀的妈妈。陈姐开始想办法。在家里为了减少孩子的落差感,她每餐都会做两种饭菜,让希希先吃饱,她和家里人再吃。她也想在学校里帮帮孩子,希希四年级时,陈姐加入了家委会,她非常积极,每个月组织一场班级活动,陈姐负责采购,把饮料换成希希可以适量喝的,自己做猫耳朵、爆米花、特制的方便面等各种零食带过去,同学们喜欢,希希也可以吃。通过这样的方式,希希和陈姐都慢慢地走出来。


04

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但政策可以



刚开始做特殊饮食的时候,陈姐一头雾水,只能和病友家属煲电话粥请教,然后再把这些经验汇总给更多的病友。慢慢地,好多榆林的患者都会来找陈姐,问:姐,这个特食怎么去调?这个蔬菜该不该吃?肥肉可不可以吃?加了肉汤的蔬菜能不能吃?

有些问题陈姐也搞不明白,她就组织家长们一起聚到线下交流,慢慢地,人越来越多,从7、8个到十几个,再到二十几个。当大家聚过几次后,发现受困扰的孩子这么多,却没有相关的救助政策。每个月光是吃特食,就得开支5000元左右。对小县城居民来说,真的很难维持,再加上有些家庭对PKU的认识并不到位,不愿花这份钱,眼看着孩子智力受损,大小便失禁,那一刻她觉得很痛心,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放弃?

更痛心的是,有些医生也不了解这种罕见病。有一次医生给孩子开感冒药,药品说明上明确写着“苯丙酮尿症禁用”,可医生却没有注意到。而且当时榆林没有可以为PKU患者做化验检测的医院,需要做检测的时候就得坐6个小时火车去西安,时间、经济成本都很高。于是大部分家庭都只好随时观察孩子的状况,出现异常才带孩子去医院。“比如我家的孩子腿上起硬币大小的斑块时,一定是血脂不正常了,我们就晚上带着他坐火车,早上六点多到西安”陈姐说。

一开始,大家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定期采血后集体邮寄血样,但采血不标准、快递途中丢失等问题让这种方法既波折又不稳妥,反而会耽误孩子的治疗。

为了解决孩子们“用药难、治疗难”的问题,陈姐组织病友家庭们一起到有关部门做呼吁和倡导,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说得多了,也有人愿意听了。

2016年,陈姐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说明了当时榆林42个PKU家庭的状况。2017年,榆林开始推行保障政策,每年可报销1万4千元至1万7千元,并设立了PKU救助科、安排医生、添置采血化验机器。

一路的努力有了好的效果,陈姐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为病友群体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对PKU进行科普,引起各界重视,她和伙伴们每年会举办1-2次活动,请北京、西安各地的专家来讲解PKU知识;请年纪大、治疗效果好的病友做分享,增强病友家庭信心;自费拍摄PKU病友纪录片《他的世界在哪里》……她也希望继续呼吁政策的改变,推动成人PKU患者纳入医保范围, “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但政策可以。”


图片


2018年,希希全家做了基因检测,发现父母和姐姐均携带致病基因。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统计发现,71.9%的罕见病与基因有关,69.9%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拥有十五年罕见病领域工作经验的病痛挑战基金会,希望整合多年的经验与资源,为罕见病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医疗援助,于2018年启动了“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项目,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包括个案资金援助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服务。

截至2023年11月30日,项目已为超过3200人次提供直接援助,累计援助金额超过3760万元,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希希也是项目支持过的病友之一。遇到想申请援助但不会操作的病友,陈姐总会热心帮助,不忙的时候还会去病友家里回访。

陈姐也希望通过自己家的故事,让更多医生、家长了解PKU,减少误诊、误判。也希望每个病友家庭都不再面临用药、治疗和喂养难的困境。


如果你也愿意支持更多罕见病家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捐赠

“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

图片


同时,关于需要食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罕见病患者,我们可喜地看到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相关氨基酸标准和审评审批的重大政策性突破,想要了解更多,可点击跳转:重磅|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相关氨基酸标准和审评审批政策获重大突破 



文字:崔莹、周洁